新加坡曾是英国海峡殖民地的一部分,旧称星洲、星岛,别称狮城,是位于东南亚马六甲海峡上的一个岛国,与马来西亚相隔着柔佛海峡,与印尼相隔新加坡海峡,而面积只有屈屈的719平方公里,可以算作袖珍国家之列。

       虽然新加坡国家很小,但却是东南亚不可忽视的国家,因为他是东南亚最富裕的国家,也挤进发达国家的行列,GDP总量高达3239亿美元(2017年),人均GDP也达到5.7万美元,在发达国家之中都是属于高收入的国家。然而就是这样富裕国家,当年曾是马来西亚的一个邦,为何后来马来西亚要逼迫新加坡独立出去呢?

       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的时间不过2年,但是从未真正融入过马来西亚,独立的基因很强大。最后独立成功,也是局势迫使马来西亚做出的选择。所以,要说逼迫,是双方互相逼迫的结果。

      1819年,英国人莱福士踏上新加坡岛,从此这里成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重要港口。1858年东印度公司的一并事务交给英国政府后,新加坡也成为了皇家直辖的殖民地。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新加坡,将其更名为昭南岛。

      二战结束后,新加坡重新成为英国的海外直属领地,但总督的权力已被大大削弱,民族主义意识迅猛发展。此时,疲惫的老牌帝国英国自身已被二战的恶果压得喘不过气来,无力兼顾其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只得允其纷纷独立。

      1949年,新加坡成为自治邦,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国防、外交、金融事务,都还在英国人手中。1957年,马来西亚及其周围的邦,联合成为独立的国家。1961年,马来西亚又出台了将新加坡等地并入马国的方案。

      当时的自治邦领导人李光耀坚决反对这一合并方案,但公民投票的结果,却是远超过半数的人口,同意合并。于是,1963年,新加坡正式脱离英国,并入马来西亚。合并协议明确规定,各邦之间的市场,是一个统一、自由的市场,新加坡为其他邦提供贷款。

      马来西亚以马来人为主,新加坡以华人为主。从合并之日起,新加坡邦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几大族群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种族冲突,社会局势极其不稳。马来人认为自己比华人和印度人高贵,又担心马来西亚未来的经济和政治会被华人控制。而且因为马来人和华人的人口比例相差不大,马来人没有绝对优势,然而马来人掌握大部分政权,执行一套“马来人之上”的国策,想要享受特权,自然要与华人群体产生冲突。

       而新加坡邦方面,认为中央政府没有平等对待各邦和所有族群,如对新加坡投入不足,征税过高,于是拒绝提供贷款。双方由政治骂战发展为族群冲突,1964年7月21日,街头暴乱导致2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交通瘫痪,连运输食物的车也被拦下、砸烂。

      除此之外,经济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马来西亚联邦的建立原本可消除各地的贸易壁垒以实现取长补短和互通有无。但似乎联邦政府只知索取,即使新加坡上缴中央的税收比例已达40%,仍不愿向新加坡开放沙巴和沙捞越市场,也就是说马来西亚联邦竟没有形成共同市场。按照当时的理论,共同市场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新加坡的工业发展要以牺牲马来西亚其他部分的利益为代价,这是联邦所不能接受的。彼此间的龃龉早已取代初时的欢愉,弥深的裂痕终使曾经的伙伴分家单干。

      其间双方也展开了谈判,但谈判未果,邦政府与联邦政府关系进一步恶化。马来西亚的激进份子甚至呼吁逮捕李光耀,武装部队开进新加坡,但这一提议被执政党中的温和派否决。在越演越烈的冲突中,双方都认为,避免新的流血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新加坡独立。

      马来西亚国会召开紧急会议,以126票同意,零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新加坡独立的决议。当时的地区局势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有冲突。马来西亚内部,也有反对让新加坡独立的强硬派。新加坡内部,也有少数马来人不同意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

      因此,新加坡担心刚一独立会受到印尼的军事攻击,或者被迫重新回到马来西亚,于是立即寻求国际承认。马来西亚率先官宣承认新加坡的独立,随后,中国、印度、英国等国也予以承认。1965年9月21日,新加坡成为联合国会员国。这便是新加坡独立的过程。

      脱离马来西亚后的新加坡制定了以发展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多元化战略。1959-1967年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1968-1979年转为适应外部需求的出口导向型经济;1979年后升级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1985年后逐渐将重点转向优先发展国际通讯、金融和咨询等服务业,现已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